查看原文
其他

《古文观赏》的精读精解第14篇:《龙说》

喜欢请关注加🌟 秀才读史论公道
2024-10-10

龙说

——唐 韩愈

【杂说】

杂说是一种文体,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。杂说是古籍分类子部中一目,叙述人事,兼发议论者属之。杂说可以说是一种议论文,是杂文最早的形态。韩愈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韩愈的杂说有四篇,分别为《龙说》、《医说》、《崔山君传》、《马说》

《龙说》大致写于《送穷文》和《进学解》前后,大约在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九年(公元803年)至唐宪宗李纯元和八年(公元813年)之间。这十年期间,韩愈一是在仕途上屡屡受挫,极不得志。文章根据典籍和传说写成,以龙喻圣君,以云喻贤臣,说明了圣君与贤臣之间的关系。《医说》的大意是把治病和在治天下联系在一起,两者道理相通。《崔山君传》大意是以貌取人,不如观其言察其行来的正确。《马说》大约作于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一年(公元795年)至十六年(公元800年)之间。当时,韩愈初登仕途,很不得志。本文是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,属论说文体,原为韩愈所作《杂说》的第四篇,“马说”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。

【作品介绍】

《龙说》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古文。这篇文章根据典籍和传说写成,以龙喻圣君,以云喻贤臣,说明了圣君与贤臣之间的关系,即圣君要依靠贤臣建功立业,贤臣要仰仗圣君的识拔才能荷重行远。君臣之间,务必声气相应,才可相得益彰。全文颂物言志,直抒胸臆;借物抒情,寓意深远。

还记得《古文观止》第103篇:诸葛亮《出师表》中:“亲贤臣,远小人,此先汉所以兴隆也;亲小人,远贤臣,此后汉所以倾颓也。”吗?

此文具体写作时间难以确证,大致写于《送穷文》和《进学解》前后,大约在贞元十九年(803)年至元和八年(813年)之间。这十年期间,韩愈一是在仕途上屡屡受挫,极不得志。先是拜监察御史不到三个月时间,因上书直言关中天旱人饥状,而被幸臣李实所谗,贬徙到岭南阳山为令三载。接着调任京师,不久又遭到与他争夺翰林之位的人的攻击和谤毁,被迫分司东都任职。在东都四年,韩愈虽殚精竭虑,奋发蹈励,但又因其反对宦官弄权,抵制佛老泛滥,而为朝中权贵和阉党所忌,最后被平调入京,做了个小小的职方员外郎。然而到京不久,又因韩愈主持正义,再次遭到牵连而降为国子博士。二是在社交上,韩愈因刚正不阿,喜方恶圆,对朋友剖肝输胆,直言不讳,却常常遭到朋友的误解和指责而不予帮助,故此韩愈在思想上受到极大创伤。此文就是韩愈在这种心情下所作的。

这篇寓言式的小品文,以云龙作比喻,说明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。文章虽短,却写得跌宕起伏。关于这篇文字的寓意,众说纷纭,清李光地认为“此篇取类至深,寄托至广。”确实,细细咀嚼全文,让人感到余味无穷,联系作者当时的境遇,文章的寓意是说君臣际会、还是说英雄造时势等等,只能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了。

【脉络梳理】

时间:大约在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九年(公元803年)至唐宪宗李纯元和八年(公元813年)之间

出自:选自《杂说》

情节:嘘气成云——龙云相依——云从龙

本篇名句:

云从龙,风从虎。

【作品原文】

龙说

龙嘘[xū]气成云,云固弗灵于龙也。然龙乘是气,茫洋穷乎玄间,薄日月,伏光景(通“影”),感(通“撼”)震电,神变化,水下土,汩[gǔ ]陵谷,云亦灵怪矣哉!

云,龙之所能使为灵也。若龙之灵,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。然龙弗得云,无以神其灵矣,失其所凭依,信不可欤!异哉!其所凭依,乃其所自为也。

《易》曰:“云从龙。”既曰龙,云从之矣。

【逐句译文】

龙嘘[xū]气成云,云固弗灵于龙也。

龙吐气而形成云,云本来没有龙那样灵异。

龙嘘气成云:指龙呼出的气变为云。这是古代的一种传说。嘘,喷吐

固:本来。弗:不。

然龙乘是气,茫洋穷乎玄间,薄日月,伏光景(通“影”),感(通“撼”)震电,神变化,水下土,汩[gǔ ]陵谷,云亦灵怪矣哉!

然而龙乘着这股云气,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尽情遨游,甚至接近日月,遮住他们的光芒,撼动那雷电,使变化神奇莫测,使雨水浸[jìn ]润大地,弥漫山谷,这云也算得是很神奇怪异的呢!

茫洋穷乎玄间:到达宇宙的任何地方。茫洋:深远广大的样子。穷:尽,到达。玄:幽远。古有“天玄而地黄”之说。穷玄间:是说到了宇宙间至幽至远之处。

薄:接近,迫近

伏光景:遮住日月的光芒,隐藏起影子。伏:遮蔽,隐藏。景:同“影”。

感震电:驱使雷电。感:通“撼”,撼动。震:雷声。

神变化:《管子·水地》:“龙生于水,被五色而游,故神。欲小则化如蚕蠋[zhú],欲大则藏于天下,欲上则凌于云气,欲下则入于深泉;变化无日,上下无时,谓之神。”神,指变化莫测。

水下土:指云化为雨,润泽大地万物。水:名词用作动词,降水。

[gǔ ]陵谷:淹没大山深谷。汩[gǔ ]本指水流的样子;此处作动词,淹没。陵:高大的土山,山陵高丘。谷:山谷。

灵:神奇,神通。

云,龙之所能使为灵也。若龙之灵,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。

云,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。至于龙的灵异,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成为这样子的

灵:神奇,灵异。

然龙弗得云,无以神其灵矣,失其所凭依,信不可欤!异哉!其所凭依,乃其所自为也。

然而龙如果没有云,就没有办法显示出它的灵异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,实在是不可以的呀!多么奇异呀!龙所凭借依靠的东西,正是它自己所创造出来的!

无以神其灵矣:其玄妙神通是无法施展的。无以,无法,不能。

凭依:依托。

信:的确,实在。欤(yú):语气词。

异哉:真奇怪啊!

《易》曰:“云从龙。”既曰龙,云从之矣。

《易经》上说:“云跟随着龙。”既然叫龙,云气就跟随着它了。

云从龙:《周易·乾卦·文言》:“云从龙,风从虎,圣人作而万物睹。”(译:龙吟祥云出,虎啸谷风生,有德行的圣人一出现,天下都看到了。

从,跟随。

【赏析】

文章以龙喻圣君,以云喻贤臣,借“龙嘘气成云”,然后“乘是气,茫洋穷乎玄间(宇宙间)”的传说,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,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,可以视为《马说》的姊妹篇。

这篇文章的主旨是:借用阐说龙和云的相互作用,来论说明君和贤臣,个人和朋友之间的相互关系,从而抒发韩愈希望朝廷能够重贤任能,朋友之间能够互相关爱的愿望。文章通篇只就龙与云的关系着笔,从一个“灵”字着眼,所无一句点明主旨,可处处扣题。含蓄而又生动形象的写法,使行文委婉曲折,起伏跌宕,意味深远。“龙”与“云”相互依存,形象说明了圣君与贤臣相互依存。贤臣固然不可无圣君,而圣君更加不可无贤臣,说明要使国家长治久安,圣君与贤臣缺一不可。

文章首先叙述了云的形成和其飞驰环宇、变化万千,感雷化雨,充溢江河的神奇。接着论述了云和龙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,指出:云的神能来源于龙,是由龙赋予的;但如果没有云,龙的神奇也施展不出来。文章最后阐明云离不开龙,龙也离不开云,两者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。这是韩愈哲学思想的主要体现。文章精辟地阐述了以下四个观点:

一、龙创造了云,并赋予了云的神奇。龙不仅吐气为云,而且使云飞驰环宇,变化万千,化为雨雪,充溢江河,暗喻贤臣只有遇到明君,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和作用,做出惊天动地,流芳千古的伟绩。这表达了韩愈半生怀才不遇,仕途坎坷,希望能遇到明君以展宏图的愿望。

二、龙只有凭借云,才能实现其无穷神力。龙若没有云,就不可能驰聘[chí pìn](现多用:驰骋[chí chěng],注意区别 环宇,挟[jiā]雷掣[chè]电,行云布雨,暗喻明君必须努力去举贤任能,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,才能实现霸业,夺取和治理天下。这表达了韩愈盼望朝廷能够尊重人才,选贤任能的心情。

三、云从龙,是上天赋予云的使命。文章以《易经》“云从龙”为结束语,暗寓贤臣良士必须像云那样始终追随龙、忠于龙,并为龙贡献一切,做到以天下为己任,忠君报国,鞠躬尽瘁。这充分反映了韩愈一生所主张的“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儒家思想。

四、文章通过论述龙和云的辩证关系,既暗喻君臣之间的相互作用,也借喻朋友之间的互相依赖的关系,指出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支持与合作,才能使自己的作用得到最大地发挥。韩愈也经常把自己比作云,韩愈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三年(797年)所作的《醉留东野》一诗中,就有“吾愿身为云,东野变成龙,四方上下逐东野,虽有离别无由逢”之句。(译:我希望自己能化身为天上的白云,孟东野(即:孟郊)变为乘云驾雾的飞龙,我可以上下四方永远追随着孟东野(即:孟郊),人间即使有离别,也与我无关。指二人如云龙相随,永不分离。)

【写作特点】

这篇文章在写作技巧和风格上主要有两个特点:

一、借物抒情,寓意深远。韩愈一生不仅刚正不阿、愤世嫉俗,而且自幼就立下济世安民,中兴大唐的奇志。此文通过借用写龙与云的相互作用,来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举贤任能,君臣之间能互相信任支持,朋友同僚之间能互相关爱帮助的思想。这与韩愈的《送穷文》《进学解》《马说》等文章在立意和写作方法上同工异曲,起到了振聋发聩,发人深省的作用。

二、颂物言志,直抒胸臆。韩愈怀珠抱玉,志在社稷;但因性格刚直、不愿投靠权贵,故仕途坎坷,难展报国宏图。文章通过对龙和云的神奇描写,以表达韩愈胸怀环宇,志在腾飞,希望能驰骋云天,报效国家的宏伟志向。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秀才读史论公道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